最好的時候,讀康熙

 by Lilac Purple 

島國的憂慮,不只是台灣,在日本也有這樣小確幸的憂慮,年輕人不想出國、當草食族、安然過一生。


幾年前,媒體用"加拉巴哥化"形容日本永遠出不了島國,出國後的我,看島上如雲霧,如果得了慢性病,全島蔓延,緩緩死亡。


我看到台灣上層富裕的人,高中便到美國念書、我問他是否回台灣就業,他緩緩理所當然地說:不太可能。

我們在島上出生、我們離開島。

另一端的陸地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我們像飛蛾一樣,撲火去。

「康熙來了」十年記:最好的時候過去了嗎?」

摘錄自:苦勞網

1.
「我不服氣。」他說。「這幾年我們沒有把握住優勢。我們同文同種,為什麼反而是美國、韓國的綜藝節目拿到了大陸市場,而不是我們?」
為什麼?最直白的答案也許就是沒有錢。低廉的製作成本決定了台灣綜藝節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創意取勝,鮮少形式創新,格局不大。而正在蓬勃發展的內地市場需要更加精美、標準與可複製的節目類型。
我的日文老師和我聊中國好聲音,我能說的,我偶爾看,華麗的舞台、大陣仗的觀眾群,我偶爾和我爸看的,還不止這個還有"非你莫屬"選秀節目,我爸百般叮嚀要我看這個節目,「你可以學到企業主怎麼選人啊、還有面試時應該要怎麼應對。」競爭,怪人多,這是我對這檔節目的直觀想法,陸地上滿是人煙,有爛瘡也有奇葩。
2.
主持人的好奇心也在迅速磨滅,挖掘一個人的人生也許很有趣,但三番五次地挖掘同樣的人生,卻很容易令人幻滅。「康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快地把別人的人生看完。」孫樂欣說。
3.
「從小,我所認識的所謂深刻的人,都讓我感到陰森,我並不覺得這很愉快。我自己覺得,人生是深度跟淺薄各半,你不能假裝人一直都在追求深度跟文明,拆穿了一些事情之後,人大部分時間做的事情跟動物的選擇是一樣的。」

我們在傳播學院,學到的核心一件事,這麼簡單、也這麼難去達成。
老教授們在紅色帷幕的傳播劇場台上,說了一大串理論後,什麼媒體、什麼載具,總是回到這裡:說故事。

傳播嘛,就是說故事。

幾年前我隱隱約約地覺得故事在另一頭的時候,三番兩次找了藉口就去對岸,歷史國族情節並不適用,我說不清,也許也只是因為自己匱乏罷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