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動物之二:其實你不理性。


圖片:The Fresh Peel
 by Lilac Purple

在第十章節開始,女主角艾莉卡開始創業,她秉持著她的文化區隔理論展開商業顧問的事業,她專注的東西像是:西班牙裔消費者、沿海與內陸地區消費者的資料,還有像是,中低階層的人消費者會想在周末時打電玩和看電影,為的是放鬆,而有錢人周末卻想要讀書與運動養生,為的是更好。

艾莉卡在不斷推銷她的文化區隔理論時,她總是硬著頭皮打電話到各個公司要求簡報,直到一天一位汽車零件公司的執行長向她說:與其告訴我你能提供什麼服務,為何不問問我想要什麼?

艾莉卡開始接觸行為經濟學,相對於古典經濟學相信整體的經濟會趨於平衡,行為經濟學家卻比較分析如自信、信任、恐懼與貪婪等動物本能的衝動。

行為經濟學的論述裡,強調每個選擇的背後都有一個架構,通常會以捷思法(HEURISTICS)出現透過「如果...那麼...」的經驗法則,透過事情的脈絡啟動,應用在一些場合。

有一種捷思法是錨定(anchoring),沒有任何資訊被單獨處理,心智具有感染性,每一件事情的判斷都是跟其他事情比較的結果。一家撞球桌專賣店的經理曾進行一項實驗,他先向顧客展示價格較便宜的撞球桌,每張只要329美元,接著介紹越來越貴的撞球桌,當周顧客的平均消費為550美元。下一周,他先介紹最昂貴的3000美元的撞球桌,再慢慢往便宜的介紹,結果當週平均銷售額超過一千美元。

另一種是框架(framing),所有決策都會被特定語言框住,如果醫生告訴病人,某個手術有15%失敗率,病患很可能會決定不要動手術。但如果醫生告訴他們,手術有85%的成功率,他們很可能願意接受手術。如果消費者看到架上喜愛的罐頭食品,他們可能會拿個一兩罐放入購物籃中,但當他們看到「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他可能會拿個4.5罐。

還有一種是喚起(arousal),人類會因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一家南非銀行與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合作,檢測哪一種貸款廣告最有效,發現附有微笑女人照片的信件對男性效果特別好,能提高貸款的需求,效果等同於降低五個百分點的貸款利率。

暢銷書作者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決斷二秒間》中指出,壓力沉重的時刻,直覺是理解周遭最好的工具。不過,依康納曼的看法,「如果你已經在可預測、快速回饋的環境中完成一萬小時的訓練,例如西洋棋高手、消防隊員、麻醉科醫生等,你可以訴諸直覺,否則還是三思而後行。」 (來源)

人類並非理性的動物,在第十五章見機行事裡,作者引用資料,提出:每天我們的身體能夠做到協調的反應,都是由直覺反映所完成。英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將人類描繪成「社會性動物」(Social Animal)。潛意識是天生的探險家,專注於少數幾個核心事實為原則,透過聯想的過程展開。第一層認知為大腦最原始的部分,也就是和動物共通之處,第二層認知則由大腦演化而來,意識思考一步步向前推演。

知識論的有限性,是一種生命態度,建構在我們對自己缺乏理解的自覺上絕大多數我們所想的和所相信的,從意識的觀點來看都是無用的。有這種傾向的人相信,智慧是源自於我們對於自身愚昧的自覺,可以依此設計出一些習慣、安排與程序,對知識的局限作某種程度的補償。

作者的想法其實很跳躍,從一個理論接著一個理論,精彩地滔滔不絕。其實我最想要談的是:漫遊式的知識,人類不喜歡不確定性,流浪者卻可以承受,身處於不確定性,、神秘與懷疑裡,卻不急躁地找出事實和理由。第一層認知開始擾動,以直覺感受內在的希望與目標,流浪者觀察、感受,內心有一個地圖,當時機來臨時,各種觀點會匯聚再一起。
 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流浪者會達到希臘人所說的"見機行事"(metis)的狀態,這是由第一層與第二層認知所產生的智慧。一個有見機行事的人,像一個技師知道所有汽車的一般特性知道何時用標準程序、何時打破常規。一個具備見機行事的醫生,對某些類型的手術會有特別的感覺或技巧,他可以感受到在什麼階段的地方可能會吃錯。

人類生活在流動的環境中,我們無法找出操控他的方式,我們所在的環境決定了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對於真理與謬誤的標準、現實與表象的標準、好與壞的標準、主觀與客觀的標準、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標準。

「這種像是在宇宙中找尋方向般無法表達的感覺,就是所謂的現實感,就是如何活下去的知識。」

留言

熱門文章